logo

trugen jacn

法新社:新疆人在中国内地面临民族偏见

7ac5aa6b-3d89-4e10-a1b0-2bc24fed551d

收听或下载声音文件收听节目 下载声音

法新社星期四发自北京的报道说,随着新疆暴力事件不断升级, “反恐”成为中国当局处理当前民族问题的主要政策。普通在内地谋生的新疆人,也遭遇到更严重的民族偏见。

一位目前在北京从事教育咨询工作的新疆企业家穆罕默德,在法新社的报道中谈到了他对当前新疆局势的忧虑。这位受过良好教育、自认非政治化的普通新疆人承认,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隐瞒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以避免在汉人中引起不必要的偏见。但他认为,如果远离政治,维族人还是有可能在汉人社会中立足。

报道说,随着新疆暴力事件升级,中国维吾尔人的民族形象在汉民族占绝大多数的内陆地区,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汉族民众早前对新疆人能歌善舞、在马路边买羊肉串等从事简单小生意的认知概念,目前由官方媒体的新闻宣传,更增添了一层“伊斯兰武装分子”的阴影。

中国政府在建政之初,通过阶级斗争、民族团结等政策推行在新疆的所谓共产主义民族观认同,当地民族冲突并不明显。但随着文革结束,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新疆地区维、汉间由于宗教信仰、少数民族权利以及涉及教育、就业等民族间的纠纷,也变得日渐公开。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任职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体改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的程晓农认为,中共建国后民族问题相对缓和,当时主要得益于计划性的统一经济模式:

“直到八十年代前半期,中共在新疆的民族政策并没有太大的失败。但并不证明可以长期实施下去,原因在于是这一政策是靠计划经济做依托。但随着经济市场化之后,中国民族政策就实际上与经济市场发生了冲突。”

程晓农认为,由于经济市场化引发的资源流动和就业市场竞争,新疆与内地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也日渐公开。以教育为例,中国官方在当时以优惠少数民族政策推出的双语教学,但没有考虑到教育与市场经济间的关系。一些选读了维吾尔语言学校的少数民族孩子在毕业后,无法在汉族占主导的人才市场中寻找正常的就业机会。他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对称是九十年代,新疆出现民族关系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则认为,新疆民族矛盾日趋对立,甚至连带维、汉在两族民族形象认知间发生偏差,主要与中国政府奉行的原始马克思主义,试图通过思想控制削弱民族宗教信仰等保守思维有关: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经济的发达,宗教、习俗传统会逐渐在发展过程中被消灭,人民会进入世俗化的社会。但本世纪二十年代,几本著作就否定了这一结论。中国政府目前,还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文化和族裔的方针政策。在中国共产党思维框架下,等待新疆人放弃自己的宗教,但这种预期显然是在渐行渐远。

国际人权组织长期批评中国政府在新疆实施的民族政策压制少数民族权益,并以“反恐”为名强化在新疆的武力管制。

国际媒体透露,新疆喀什上月发生的最新一起暴力冲突,有可能导致了维汉两族民众上千人的伤亡。中国官方更在上周宣布,对包括涉及“天安门金水桥撞击事件”的8名维族人,以从事“恐怖”暴力的罪名执行死刑。

夏明教授指出,新疆民族问题在当局高调的“反恐”行动下,目前已转变成一种更为广泛的社会危机:

“中国政府把治疆政策上升到全球化反恐的一部分,从而寻求合法性。在中国,也成为全国性的冲突。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中国政府如何调整自身的政策,帮助汉族民众更多地了解新疆维族人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程晓农则强调,新疆目前的冲突升级,显示当局歧视性的民族政策正引发新疆更严重的民族对立:

“现在在中国已经出现了维、汉种族矛盾和对立。中国(政府)也出于治安的需要,实施了明显的种族歧视政策。比如,中国政府禁止维族穿戴某些服装;保持某种胡须的形状;干预、控制,甚至禁止参与宗教活动等等。那么,在种族矛盾开始对立的情况下,再强化种族歧视就只会造成更严重的对立。”

新疆乌鲁木齐、北京、广州、昆明等主要城市近年连续发生涉及维吾尔少数民族的严重暴力事件。由于中国当局在冲突后严格控制信息,外界至今仍难以在新疆开展独立的情况调查。

(记者:何平 / 责编:吴晶)

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shaoshuminzu/jz-08282014103959.html

Share
1933 views
#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