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rugen jacn

“龙象之争”是雾里看花

 

邢予青:不看经济规模,仅看中印增长率毫无意义。龙象各有优势,经济互补是主流,中印经济合作是共赢策略。

中国和印度同属“金砖四国”,这一说法源自本世纪初高盛前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他曾预言”金砖四国”是引领21世纪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超过10亿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印度被国际社会标榜为最大的民主国家。因此,“龙象之争”即中印经济发展比较,常常是国内外舆论和学者热衷的话题。几年前,印度出现了人类电力史上最大的断电事件,位于印度22个邦的6亿人,在同一时间突然陷入没有电力供应的状态。这场电力事故,让推崇印度模式、预计印度很快就可以超过中国的学者和评论家,从幻觉回到印度基础设施落后、长期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现实中。

去年中国经济增长6.9%;印度增长7.5%,比中国高0.6个百分点。这微不足道的差异,又引起了一些评论家的兴奋。印度被誉为比中国还要重要的全球经济发动机,甚至有学者预测印度经济规模会在2050年超过中国。笔者认为,不看经济规模,仅仅看增长率的对比是不科学和毫无意义的。例如,中国经济从1980年以来,每年增长率都超过美国。但是,35年后不是依然在半山腰上眺望山顶上的美国,还忧心重重地担心越不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槛吗?

2014年中国GDP是10.4万亿美元,印度只有2.0万亿美元;中国的GDP是印度的五倍。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是7400美元,印度是1570美元,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是印度的4.7倍。因此,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中国和印度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印度追上中国有可能,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笔者认为现在谈论“印度赶超中国”纯属杞人忧天。笃信印度很快赶超中国的学者,喜欢用购买力平价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不可否认,按照购买力平价估算,印度GDP是7.3万亿美元,中国是18万亿美元,印度与中国的差距被大大缩小。印度的许多学者也喜欢引用购买力平价,在国际研讨会上引证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但是,印度经济规模按照购买力平价大幅膨胀的原因,是印度经济开放程度差,国内不可贸易部门比例大导致的结果,这是经济落后的表现。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人不流动为假设前提的,它对于估算低收入人口是否可以获得基本的食物和住房,是有用的,却夸大了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实力。我经常对学生讲,按照购买力平价算人均收入,是富人安慰穷人的安慰剂。按购买力平价算出的700美元,是买不了iPhone的。购买力平价估算方法,也不考虑不同国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差异。在孟买街上乘坐没有空调、计价器如同水表大并悬挂在窗外的拉达出租车,除了惊险和刺激外,是无法和上海的出租车服务相提并论的。

其他主要经济参数,也同样证明印度和中国的差距,甚至不是不是五十步和百步的距离,让一些“龙象之争”的讨论成为雾里看花。例如,中国已经发展到开始资本输出和收购海外资产的阶段。2014年中国海外投资总额达到1280亿美元,印度海外投资额为75亿美元,大约为中国的6%;中国出口总额为2.5万亿美元,是印度出口总量的5倍之多。中国对印度长期保持贸易顺差。2014年中国对印度出口的货物达620亿美元,是印度对中国出口的6倍之多。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印度的出口,70%都是普通贸易,不是借助全球价值链的加工贸易。这说明中国本土企业自有品牌产品在印度市场竞争力很强。

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参数,也显示印度与中国有很大的差距。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中国是每千人11.4,印度则是49.8,大约是中国的5倍。这个指标反应了一个国家儿童医疗、营养和生活环境质量的差异。尽管印度近几年来电力装机量有了进步,但是印度的电网覆盖率只有78%;将近3亿印度人,依然没有被电网覆盖无法获得电力。中国电网覆盖率在1990年就已经达到94%。根据世行统计,2013年中国人均电力消耗水平是3760千瓦。人均消耗电力是生活质量和工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印度的人均电力消耗仅仅724千瓦,相当于中国的20%。可笑的是在一个中印比较的国际研讨会上,一位学者以印度人均耗电低为依据,振振有词地说印度发展模式比中国可持续。这位学者根本不知道在印度一周7天每天24小时可以有电,是一种渴望而无法实现的奢侈。印度人均用电量低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电可用,而不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自愿”停电的义举。

不可否认,印度经济也有其强项。印度是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在全球制药价值链上,中国药企属于给印度提供原料药的打工仔。印度药是名副其实的物美价廉,笔者有亲身体会。上次在印度孟买机场候机回东京时,突然出现腹泻。就在机场的药店买了10片止泻药,吃下去后,立杆见影,在飞机上再也没有出状况。止泻药非常便宜,折合人民币0.15元一片。此外,印度的软件外包服务出口,全球第一,占全球软件外包服务出口55%。

龙和象各有优势,经济互补是主流。中国和印度进一步的经济合作,是共赢的策略。中国制造业和基础建设业,可以利用印度的市场,消化过剩产能,建立自已的全球价值链;印度的软件和制药业,也可以从中国的巨大市场获益。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本文编辑徐瑾jin.xu@ftchinese.com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8605?full=y
Share
3580 views
#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