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rugen jacn
16 七月 2015

《噶伦堡的面条商人》 达赖喇嘛二哥的传奇人生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二哥嘉乐顿珠在很多历史事件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为他为人低调,这些故事鲜为人知。近日,他的自传出版。共同撰写的另一位作者、美国学者石文安博士在华盛顿召开读书会,讲述背后的故事。

近日,达赖喇嘛的二哥嘉乐顿珠的自传出版。这本自传名为《噶伦堡的面条商人:我为西藏奋斗的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The Noodle Maker of Kalimpong: The Untold Story of My Struggle for Tibet),由嘉乐顿珠(Gyalo Thondup)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家关系学院(Johns Hopkins SAIS)研究中国问题的资深教授石文安博士(Dr. Anne F. Thurston)共同撰写。

A6675305-9296-4202-93FC-8C8147D6C5C6_mw1024_mh1024_s

4月15日,石文安博士在华盛顿召开读书会,与读者分享出版这本书的始末以及嘉乐顿珠其人其事。她朗读了嘉乐顿珠抒写的前言。

她念道:“在卫藏境内,正式的公告颁布了。年幼的弟弟拉莫顿珠是达赖喇嘛的第十四世转世。从这一刻起,我们的生活永远地改变了。”

书中从家族历史开始,嘉乐顿珠讲述了他从爸爸那儿听来的故事。他是家中唯一一个没有披上袈裟成为僧人的儿子。他曾在当时的中国最高领袖蒋介石的邀请下,前往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学习,因此藏语、汉语和英语都不在话下。

1952年,嘉乐顿珠回到拉萨,原本想要帮助达赖喇嘛进行西藏改革。然而当时中国解放军进驻西藏的局面,让他不久后在没有告知达赖喇嘛的情况下,逃到印度。50年代中期,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开始接触嘉乐顿珠,邀请他合作,训练藏族反抗战士。这些战士受训后,会搭乘飞机,携带武器、无线电等,使用降落伞回到西藏。

1959年,在达赖喇嘛出逃西藏时,初始计划并不是要前往印度寻求庇护,而是在中印边界附近停留,与中国政府谈判。出逃的路线上,有一块领地当时由藏族反抗战士控制。其中两名经过中情局训练的战士陪同达赖喇嘛,并通过无线电向华盛顿方面通报每日情况。而美国又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了在印度的嘉乐顿珠。在达赖喇嘛一行发现初始计划无法实现时,华盛顿方面通知嘉乐顿珠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面,安排好了达赖喇嘛的政治庇护。

这个中情局的项目进行了几年时间,几百名藏人受到训练。1969年,中情局终止了援助。石文安引用了书中嘉乐顿珠的一段话。

她念道:“那是1969年,尼克松已经成为美国总统,基辛格是他的国家安全顾问。他们两人都对西藏一无所知,也丝毫不关心。”

因为中美两国的外交谈判,中方要求美方停止与达赖喇嘛领导的组织保持任何联系或提供任何援助,因此中情局的藏族地下战士项目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嘉乐顿珠表示,这个项目给了当时的中国政府一个理由进行大规模报复行为,导致许多无辜人员的伤亡,对藏族文化造成极大打击。他说,与中情局的合作,是他一生都懊悔的事情。

后来,熟悉汉族文化的嘉乐顿珠作为达赖喇嘛非正式的特别使者,多次前往北京与历届中国政府领导人会面,包括邓小平、胡耀邦、习仲勋等。1979年,邓小平曾对嘉乐顿珠说:“除了独立以外,什么都可以谈。” 因此,前后四个流亡藏人代表团得以回到西藏,与亲人朋友相见。此后,嘉乐顿珠参与安排了多次代表团,但他本人一直没有踏足西藏。

1990年,他认为时机已成熟,希望回访拉萨,当时负责安排行程的正是现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由于习反复更改嘉乐顿珠的行程计划,两人的这次来往并不愉快。

石文安称,现年86岁高龄的嘉乐顿珠健康状况不佳,尽管收到现任中国领导人的邀请,他没有前往会面。石文安相信,嘉乐顿珠已经将为西藏奋斗的这份事业传承给下一代的藏族人民。

因为这本书,石文安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与嘉乐顿珠相处时间不少。在她看来,嘉乐顿珠是一位非常低调的人。

她说:“他非常低调。他从不出风头,也不想让公众注意到他。这么多年以来,他一定程度上都是在地下秘密地工作。他有很多秘密要坚守,而且他守得很好。所以他不是一个好显摆的人。”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藏汉交往过程中的几乎所有重要事件中,都有嘉乐顿珠的参与和见证。

石文安说,居住在印度噶伦堡的嘉乐顿珠开了一家面条厂,但是他并不富有。他更多地是把这家面条厂看做是自己对社区的服务,为居民们提供买得起的面条。虽然嘉乐顿珠谦虚地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成就,但石文安表示,这本自传就是他的一份宝贵传承。

达赖喇嘛的大哥土登晋美诺布曾做过高僧,后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任藏学教授,2008年9月病逝,享年86岁。

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gyalo-thondup-life-20150427/2736068.html

Share
2513 views
#

Write a comment